你可曾听过孟姜女的故事?
你可曾为她矢志不渝的爱情感动过?
你可曾想知道探索这一传说源头的人?
人人只道孟姜女的传说感天动地,与范喜良矢志不渝的爱情令人动容。而历史上孟姜女的故事,其实是有着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,对这一中国民间爱情故事进行追根朔源的人,就是著名的历史学家——顾颉刚。
学术界上,人们称顾颉刚是对于20世纪中国史学界、古典学界不可绕过的巨大存在。原因是在于,他不仅仅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,更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。
学过文学史的都知道,顾颉刚与鲁迅不睦。鲁迅致朋友信,提及顾颉刚当时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,挖苦道:“下半年上堂讲授,则殆未必,他之口吃,他是自己知道的……中大又聘容肇祖之兄容庚为教授,也是口吃的。广东中大,似乎专爱口吃的人。”鲁迅甚至在小说《理水》里抓住顾颉刚说话口吃的缺陷,很不厚道地作了一段滑稽的描写。鲁迅写道,一帮学者争论大禹治水的问题,一个学者吃吃地说,立即把鼻尖胀得通红:“这这些些都是废话,……你们都是受了谣言的骗的。其实并没有所谓禹,‘禹’是一条虫,虫虫会治水吗?我看鲧也没有的,‘鲧’是一条鱼,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?”这位叫“鸟头先生”的结巴学者,即影射顾颉刚。
顾颉刚对自己的口吃也有清晰地认识,他的口吃,不是天生,而是被塾师吓出来的。据其自述,九岁那年,因背书不够流利,塾师挥动戒尺,敲桌有声,“在这种威吓和迫击之下,长使我战栗恐怖,结果竟把我逼成了口吃,使得我一生永不能在言语中自由发表思想。”顾颉刚虽“不能在言语中自由发表思想”,却因此锻炼出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超强本领。他的文章,不仅是一流的论文,甚而可当做侦探小说来看。他的《古史辨》序,文章洋洋洒洒,海阔天空,本是一篇序言,却写成了学术自传,八万字,酣畅淋漓。
出身于“江南第一读书人家”的顾颉刚,授课于各大学校。而作为名教授的他,平时虽不苟言笑,却也并不摆架子,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朋友,从不以名压人。
1930年,谭其骧进燕大历史系读研究生,选读顾颉刚的《尚书研究》,因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存在异议,便写信给顾颉刚,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。顾颉刚第二天就回了信,对谭其骧提出的建议给出了适中的评价。谭在他晚年的回忆当中说道:“信中的措辞是那么的谦虚诚恳,绝不以权威自居,完全把我当作一个平等的讨论对手看待,这是何等真挚动人的气度!”
不仅对待学生亲切可近,他的爱才惜才也是有口皆碑,国学大师钱穆的出道与顾颉刚有着相当大的关系。1929年,顾颉刚回苏州养病,偶然之间读到钱穆的《先秦诸子系年》书稿,大为欣赏,当即推荐钱穆到燕大去教书。此后,也正是由于顾颉刚的鼎力相助,才使得钱穆一举成名。在《师友杂记》中,钱穆对于顾颉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:“颉刚不介意,既刊余文,又特推荐余至燕京任教。此种胸怀,犹为余特所欣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