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之所以要把难发音的心理形成原因搞清楚,关键的一点在于口吃朋友中有将近65%的人,言语中难发音的影响连带出现了重复和中阻等情况。因此,找到难发音的根源对于口吃朋友解决难发音非常有必要。
难发音在于曾经有人在某些事情上对自己产生了伤害,伤害随着年龄增长从意识沉入潜意识,对感觉有影响,个别人对创伤事件会记不起来。与创伤相关的场合、情境、人、物件都会诱发言语中的难发现象。
举例:
A、小学语文教师,女性,40多岁,中长发,戴眼镜;
B、小学四年级学生,男性,10岁,短发,父母闹离婚暂住爷爷奶奶家,穿着干净但明显偏旧,内向,不爱说话。
经历:
一天在语文课上,B注意力分散,被A叫起回答问题。B有些慌乱,站起来磕磕巴巴,还答错了。A此时非常生气,说B在家没人管教,在学校还不认真学习,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。B情绪剧烈的波动,出现了生理反应:脸红,胸闷,气短,手心出汗,说话断断续续。
B因为性格比较内向,也没要好的朋友,遇到委屈也没有地方释放。父母除了揍他、爷爷奶奶也帮不上什么,这些委屈只能自己消化(想象一下一个10的男孩需要自己面对父母离异,老师出言伤害,他心里是什么样的?)。从此,每天要带着一种对A的仇恨、紧张、恐惧和无奈上课。时间久了,B从生理到言语再到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。
结果:
1、面对父母时会恐惧,紧张。表达不清楚,有明显重复讲话或明显的停顿(偶尔伴有挑眉、眨眼);
2、面对A时忐忑、紧张、恐惧。不想被A伤害,希望对A讲话时表达流利,得体。紧张和恐惧导致B开口就会想到到被伤害的经历,那次的情绪再次体会。各种感觉五味杂陈、嘴、脸部的肌肉在哆嗦,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,有过几秒停顿,讲话才才能逐渐轻松些。
时间过去很多年。恐惧,紧张还持续的在B的身上反复体会,甚至会有明显的恐惧强化。只要跟与A相关的感觉、性别、外貌特征甚至于相似的人对话,胸闷、气短这样的生理反应就会出现。越是想改变越是发现自己开口说不好话,甚至招呼都打不了。
通过此案例,形象的说明难发音的形成机制。也是希望能给读者有一种情景代入感,从B的角度来看待创伤性事件对言语造成的影响,以便有口吃的朋友更好的理解每个形成的点。(本案例只是众多难发音中的一种,欢迎各界朋友互相交流)。